「那裡,在寥廓的海波之旁
他站著,充滿了偉大的思想,
向遠方凝視。在他前面
河水廣闊地奔流……」
這是雅立在涅瓦河邊,彼得大帝青銅像的描述。涅瓦河,見證了聖彼特堡的榮辱與興衰。那河畔的建築經歷了革命的風雨,目睹了一個國家的成長。在雄偉的涅瓦河邊, 在濔漫著寒冷乾燥的氣味的冬天,看著大江東去,沙皇的風光一時,令人不禁嘆息。
涅瓦河位於聖彼特堡的中心,站在岸邊,可以重現逝去的沙俄大帝國王朝的輝煌:兩旁的教堂,是王朝為下的歷史古蹟。其中的濺血教堂,擁有東正教堂的穹頂,雖說別具色彩,但色澤冷黯無神,暗帶悲傷。俄羅斯中世紀的建築風格,日漸失修的朱紅血色外牆,彷彿經歷了無盡委屈。所謂的「濺血」,是早在革命之前,19世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教堂旁被刺殺,而命名為血濺教堂的哀悼。如今,宗教在人民的生活當中不再重要,聖彼特堡的教堂原有的威嚴已經早在俄國革命中被洗劫一空。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場的罪與罰,是往後俄國革命的預兆,就發生在涅瓦河的岸邊。
涅瓦河的另一邊,彼得保羅教堂的對面,還有一個雄踞在旁的歷史古蹟—冬宮。金碧輝煌的裝飾配上高貴淡綠的外牆,從涅瓦河邊望過去,已經感受到沙俄皇朝的威嚴,令人肅然起敬。這是歷代沙皇自18世紀以來定居的皇宮,奢華設計目不暇給。現在變成了博物館的冬宮,任人進入參觀:幻想童話般的皇家在此宮殿裡生活,兩個世紀前多麼的富麗堂皇!然而,這個雕欄玉砌的建築背後,蘊藏著俄國有血有淚的辛酸史—十月革命的洗禮。血腥星期日於冬宮廣場發生,在民眾與軍隊的衝突之中,一千多人在此喪生。1917年,工人軍人為推翻臨時政府,突襲冬宮,把一個沉睡中的民族喚醒,冬宮不復從前的純真,變成了人們對貴族皇朝所仇恨的象徵。正當國家動盪,民憤四處的同時,涅瓦河面結成冰,殘冬只遺下了一份血腥腥的滄桑。
冬天過後,涅瓦河帶著逐漸融去的冰塊流淌。新的春風景氣吹遍聖彼特堡。在這個經歷了三次革命的城市,大地萬象更新,新的政府為人民帶來新的希望,忘卻舊代王朝的腐敗衰落。革命就是如此簡單嗎?把舊社會打個流花落水,換來的只剩頹垣敗;推翻一個王朝容易,但建立一個政府困難。歷史重是驚人的相似,涅瓦河照舊奔流,警告俄羅斯不要重蹈覆轍。這段令人唏噓的歷史,恐怕只剩下涅瓦河得以保存三百年前的樣貌了。